字迹却依旧能辨认出年轻时的挺拔:“”。落款是“1995.9.1”。
那是他刚分配到区教育局报到那天写的。他粗糙的指腹在那行字上缓缓抚过,
指尖传来纸张特有的微糙触感,
仿佛能触摸到二十多年前那个站在崭新人生起点上、胸膛里鼓荡着热风的青年。
那时的“行”,是何等意气风发,想象中是走在一条开满鲜花的坦途上,同行者众。
他无声地叹了口气,嘴角牵扯出一个自嘲的弧度,把笔记本轻轻合上,
重新塞回那堆杂物深处,像是埋葬一个遥远而褪色的梦。抽屉合拢时,
发出沉闷的“咔哒”一声响。办公室的门被小心翼翼地推开一条缝,
探进来一张年轻、略显紧张的脸。是去年考进来的林晓梅,分在隔壁职成教科。
“陈老师……”她声音不大,带着新人的拘谨,手里紧紧捏着一份打印稿,“打扰您一下?
有个……有点新的想法,想请您帮忙看看?”她轻手轻脚地走到陈建国桌旁,
题为《关于整合社区资源、开设“四点半学堂”的初步构想》的方案放在那堆预算报告上面,
崭新的A4纸在旧文件堆里显得格格不入。陈建国扶了扶老花镜,
拿起那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纸。方案写得很细,目标明确,步骤清晰,
甚至列出了几个社区可供利用的闲置场所和潜在志愿者资源库。
核心是利用社区活动中心、退休教师、大学生志愿者,
在放学后到家长下班前这段“真空期”,为小学生提供安全看护和简单的兴趣活动。
想法是好的,甚至可以说切中了当下很多双职工家庭的痛点。陈建国一行行看着,
手指无意识地在纸面上划过。“想法不错。”陈建国放下稿子,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,
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,“但是晓梅啊,你想过没有?
”他手指在方案上“社区活动中心场地使用”那一段点了点,“这个归口在街道办,
还是民政局?或者是文旅局下面的群艺馆?权属不清,多头管理。我们去协调,
算不算越俎代庖?人家街道有自己的工作...